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科學的根本是哲學,技術的盡頭是玄學?

這次半隱居在這座喜馬拉雅深山裡的小城市,不覺已經超過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除了飲食、睡眠之外,幾乎就是在研讀NLP(自然語言處理)相關資料、構思論文了。日子平淡、內心也少有波瀾,倒是偶爾會迸出靈光一現的想法。

前兩天適逢清爽的天氣,黃昏的光景讓我不禁彈琴自娛起來,平靜的腦海裡油然而生出「NLP+音樂」的構思。而後開始去了解相關的聲學原理、音樂分析技術、以至於音樂治療,而後循線找到真的以這樣的構思實現音樂治療的英國新創公司Wavepaths。想到個人多年來作為科技相關從業者、音樂愛好者、靈修實踐者的心路歷程,有一種唏噓+欣慰的複雜感覺:唏噓的是這樣的東西在自詡古老的東方還只能作為一個概念而存在,欣慰的是我自己好歹趕上了這樣的時代機遇。


為了解決NLP應用中實現術語的「上位化」所繞不開的「語意分析」難題,我從計算機科學的語言模型、神經網路開始著手了解,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一路跨越到語言學的知識圖譜 (knowledge graph) ,直到遇見本體 (ontology) 這個概念我才驚覺自己幾乎觸碰到了哲學的範疇。此外在探索技術的過程中竟然也能發現某些「玄妙」的存在,比如事實證明密集向量在所有NLP任務中的表現都比稀疏向量更好:原因不甚了了、但能「直覺」合理。所以,也許可以這麼總結道:科學的根本是哲學,技術的盡頭是玄學。 




反觀我們東方的哲學、宗教、以至於靈修實踐,現狀簡單來講就是「跟不上時代」:僅局限於個人和少數同好群體之間的活動,從古到今的形式和內容都差不多、而難以形成Wavepaths式的現代科技產品和服務。我個人多年前接觸「超自然心理學」之後才知道心理學已經從科學跨越到哲學、玄學範疇(而今Wavepaths公司進一步把它產品化),而在更早之前心理學就有了廣告、設計之類的商業應用,因此在瀏覽了儒、釋、道的一些經典之後也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皓首窮經」式的深究。


如果說現代世界的樣貌是工業革命所造就的,那麼說現代人類文明是西方哲學體系所形塑的應該也不為過。從這個角度看西方哲學體系,它相較於東方哲學體系有一套完整的(從基礎理論到各種實踐的)方法論,比如這兩天看得我眼花撩亂的心理學分支和應用:心理物理學 (psychophysics)、心理聲學 (psychoacoustics)、振動聲學療法 (vibroacoustic therapy)、雙耳節拍 (binaural beats)。而今這些方法論讓許多科幻成了現實,比如朱邦復(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20年前就著手研發以文字生成動畫,但多年來只聞樓梯響、一直到神經網路技術成熟後的今年2025了才終於有產品問世。


我對東方哲學體系的疑慮來自於個人的實踐:深深感覺那些靠「悟」的學問僅適用於極少數人、而且極具偶然性。以我個人彈古琴的實踐為例,從開始學習到結合技巧鍛鍊、靈修實踐好幾年之後才能「駕馭」某些類型的曲目。在那偶然的「修為」突破後,直到現在超過十年的時間都沒能有明顯的長進(基於同樣的原理,我的靜坐功夫也沒有明顯的進步),說穿了就是欠缺另一個層次的修為突破(同樣又會是另一個偶然)。以禪宗的概念來說,就是「空生妙有」,能淨化心靈、修到初步的「空」才會有初步的「妙有」:掌握某些類型的曲目。再用蘇東坡的詩句「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比喻,就是修到能變出花來,但還不到變出樓台、月亮的「法力」:無法在各類曲目的不同「境界」間游刃有餘。


反之,西方哲學體系藉助它那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已經能夠超越心靈、駕馭物質、以至於讓物質反過來影響心靈:形成產品、服務而普及於大眾,或許更適合物質爆發、心靈缺乏禪宗大師式的引導的現代。以機器學習機制為例,簡單地說就是把輸入的學習對象(例如人提供的文字、聲音、圖像)化成向量(一組數字),而後經過數學運算把向量組成矩陣、以便GPU(圖形處理器)進行(大量、快速的)平行運算,反覆運算、適當地修改矩陣參數來進行「學習」,學習的結果被換算成機率、最後再據以輸出對應的學習目標(例如機器產生的文字、聲音、圖像)。換句話說,能解答疑問、呈現出人一般的聲音和影像、甚至撫慰人類心靈的「聊天機器人」並未曾「懂」得什麼東西:它只是把一堆數字經過數學運算、電子元件處理,再運用統計學原理「猜」出人們想要的回應而已。


原理說穿了沒什麼了不起,然而一套哲學體系能形成這許多方法論,進而實現出這些魔術般神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管用的東西(聊天機器人、智慧型手機、人形機器人,諸如此類),背後是數不清的人們、花了數不清的時間的努力成果。相較之下東方哲學體系的價值在哪裡、又能如何體現呢?問題的答案我不甚了了、但「直覺」是應該有的:好比《老子》說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