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餐飯後 閒著沒事幹,看到友人MSN上面的標題寫道:牧民鬧事,正被困在往河南的路上。話説該員在一年前的這段時間展開了他爲期數月的「 丙戌長旅」,是從中國大陸的青海一直往南,途經甘肅南部、四川西部,直達雲南的中緬兩國邊境。一年後的此刻終於還是回到令人厭惡的上班生活,只能靠著追憶以往那段自由自在的日子來度過平淡無趣的工程師生活。
我看了以後就跟他建議,不如就趁機寫寫遊記算了,但是得到地回答不外乎是一些因爲懶惰而衍生的藉口。後來我反倒被他問說,不是打算這回走完一圈印度藏區就要出一本書嗎?像我們這種熱愛高原風土、而且又偏好冷僻地區旅遊的旅行者,玩到這樣的地步已經算是一種極致了,總會有點想藉由出書的行爲來強迫自己寫一下遊記。於是我們就持續了這個話題,講到可以考慮不透過出版商,自己來玩一次出書,當做一個經驗。並且講到了寫文章的體裁,我提出要以旅行中不同階段的主題來分章節,寫成一篇篇散文的形式。比如藏區隨處可見的喇嘛寺和瑪尼堆就是一個好主題。
不過這種概括性主題的散文其實不容易寫,不同地區的相同東西會有許多差異存在,要想寫得好,作者本身的遊歷經驗要相當豐富才行。這時我又聯想到了他MSN上面的暱稱,藏區牧民有點野蠻的形象其實也是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心裡面一邊想道,如果寫一本書把我們在青海、甘南、川西的主題式遊記匯集起來,應該會比單個人的遊記有看頭。第一,因爲每個人旅行的行程安排由於時間和個人偏好等關係,都是有所差異的。就算是參觀相同的城市,也不一定會參觀完全一樣的景點。第二,同樣的行程也會因爲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即使是一起旅行的人,也很難從頭到尾都遇到相同的人事物。此外,心情、身體等因素也會影響一段旅行的觀感。常看到有些不錯的長途遊記,在某段旅程中因爲作者當時狀況不好而成爲一個缺憾或敗筆。第三,每個人關注的取向不同,有人偏好人文,有人偏好自然,從不同的角度看同樣的東西,會有很大的差異。種種原因使得單個人的遊記有其不可避免的盲點,尤其是寫成一本書以後,難免會有一些内容比較單薄的部分,
如果能把多個人在特定地區的散文式遊記以某種方式串接起來成爲一部旅遊文學書,整個内容應該會更飽滿、會更有看頭。章節的編排方式可能會參照實際地理位置來排序,也可能利用主體間的某種關聯性來編排。比如過了川西的塔公草原就可以看到道孚獨具特色的民居,再往北就是甘孜附近的田園景色。單個作者所沒有到過的點,可以用別作者的文章來補;或者是某個人偶然遇到的有趣事件,都可以用一個篇章的方式編入書中。例如從川藏北綫經君壩到理塘的這段,就有我的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如果爲了達到很強的關聯性,甚至可以使用類似小説的方式虛構一個人物,藉以貫穿全程,達到戲劇性的效果。内容可以結合個人經歷和道聽途説,充實文章内容。中國旅行文學的始祖-《南行記》就是採用這種體裁,讓這個邊地文學讀起來別具地方特色,又有幾分傳奇色彩。
筆者迄今還沒有看過這種形式的旅遊文學,就姑且稱它為「 集體創作式旅遊文學」。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機會嘗試這樣的創作。或許這是一種創舉吧?無論如何,結合每個人各有不同的見聞和感動,以一部精心編排的書籍呈現給讀者,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