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

青藏鐵路話題之一 — 從西部大開發談起

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西站往拉薩的列車,才剛剛上路。
青 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一線)的開通,是近來相當熱門的話題,一時之間,百家爭鳴的討論真有點讓人眼花繚亂。言者有湊熱鬧的,有冷眼看的,更有誠惶誠恐的, 儼然是一個受到國際關注的事件了。一個交通設施能夠引起這樣的注目,在人類史上應當也是少有的。本人就從它的背景—中國「西部大開發」談起,再從正、反面 的許多不同的觀感來觀察青藏鐵路本身。而這個「青藏鐵路」,就是廣義的西部大開發的一部分。
衆 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就算扣掉一些並未實質佔有的地區,國土的總面積在這個星球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地大物博」這個 形容詞長久以來就被民間、官方所認可。在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中,“地大“是無庸置疑的,「物博」也是想當然爾的事情了。因此,每個說的人都是振振有詞,聽的 人也都不會有什麽意見的。在這個詞彙被創造出來時的時代背景,或許已經不可考,我們不能夠太武斷地挑毛病。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個實事求是的時代, 「地大物博」的理所當然性,顯然已經有點站不住腳了。先撇開時代因素不談,首先分析一下中國領土的特性。如果將璦琿、騰衝兩地連成一條直線,我們就可以發 現一個巧合,此線以東的地方大多為低矮的平原、丘陵,以西的地方則是以高山、高原、沙漠等複雜的地形為主,這些區域就是廣義上的中國西部。翻開一般比較少 見的地形圖,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中國西部的複雜地形佔了國土總面積的60%以上。(可參考下圖,這是西方國家製作的地形圖,少掉麥克馬洪線以南等中國官方 灌水的部分)
從 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來看,西部地區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適合大量的人口聚居。從人口分布的情況來看,最能夠反映這一點。我之前有找到一份統計數據,沒記錯 的話,璦琿、騰衝線以東的人口數量,大約佔了八成。換句話說,全國大部分的人都聚居在面積相對較小的東半部,分享著比較有限的資源。事實上,中國的人均耕 地面積,也是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自然條件的制約是比較沒有辦法的,只能就現有的條件,發展出一套屬於這片土地上的做法,況且西部複雜的地形相對地也有利 於比較多元化的利用方式,比如大草原上的遊牧、放牧,和乾燥區的瓜果種植。因此,中國的「物博」說,看來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接 著從人文的角度來討論。上個世紀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動亂中的破壞、資源損失固然不小,但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問題,則是來自於它過多的人口。某位至今仍被尊 為“偉人”的政治人物當初的一句「人多好辦事」,放任了人口的成長,真「盛世」的前朝乾隆時代的「四萬萬」人口,也才不到而今這個“盛世”的三分之一。就 人口而言。這個盛況不僅是空前,可能也是後代萬世無可比擬的。然而,過多的人口享用著原本就比較有限的資源,變成一個很嚴重的、無法突破的迴圈。為了尋求 突破,就把腦筋動到那些原本冷僻的地方上面,這也就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濫觴。
如 果把土地比喻成人體中的肌肉組織和臟器,道路就是它的「血管」。有了血管,臟器製造的營養會被分配到身體中的其他部分;有了道路,就能夠貨暢氣流,物盡其 用。反之,血管比較稀疏的部分,比如我們的耳朵等部位,功能就比較差,常有不識寒暑的情形;沒有道路的土地,也幾乎可以被看成尚未開發的、沒有利用價值 的。因此,開發西部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交通網路的建立。現在已經漸漸過了只追求“有”路的時代,接下來就是要追求交通的品質,真正達到便利的運輸。領教 過西部地區顛簸的沙石路的本人就已經深深地體會到,菜市場走一遭看不到新鮮、價廉的蔬菜,這件事情跟惱人的沙石路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有「雪域高原」之稱的 西藏,由於地形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交通不便的地方,近代所開發的道路、航空的運輸也都有其局限性,需要更有力、更節省成本的運輸工具來突破瓶頸。
走 過中國西部的人,都會對其複雜的地形印象深刻,其中尤以青藏高原為最。青藏鐵路的路線基本上與原先經營多年(1995年至今)的青藏公路平行,相對於川 藏、新藏線而言,青藏線的地勢平坦許多,大大降低了建設的難度。但是要在平均四五千公尺海拔的環境中修築鐵路,還是有很多阻礙要去克服。例如高原上的空氣 明顯稀薄許多,紫外線的強度也不是平原能夠比擬,高原凍土區存在著安全隱憂,脆弱的生態體系更是棘手的問題。這麽一個困難和顧慮層層疊疊的重大工程,看的 人都覺得有點憂心忡忡。而今,這個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任務,隨著列車的起動,就要看到象徵性的成果了。對於列車相關的詳細資訊,已經有無數的媒體報導可以參 考,因此就不再贅述,本人比較感興趣的是由這個事件所引發的一些邊際效應。

07/01/20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