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2日 星期二

風行草掩 - 略談政治風氣牽動文化的振靡

前幾天看見一則新聞,内容是中國大陸的文化界人士-余秋雨先生在香港的一個演講中感嘆道臺 灣文化圈的一個現象,就是文化人的話題已經漸漸脫離文化本身,文化人對政治的關注似乎要大於對文化的關愛了(http: //clipmarks.com/clipmark/9EF308DC-7F64-45A6-B134-BFADA1FF2F6C/)。本人不是身在文化 圈,沒辦法如同余先生一樣有機會接觸許多文化界的人士,但是本人素來對文化有些許的愛好,平時多少比較注意到這方面的訊息,因此在稍加思索以後,也找出了 幾個印證這個説法的例子。
其 實本人覺得可以把「文化人」的定義再看得廣泛一些,把其他一些具有較高學識的人也包含進去,比如説學術界的「學術人」等等。如此定義的話,第一個讓我想到 的是諾貝爾獎的得主-李遠哲先生。近年在政治舞臺上層級最高、最受矚目的學術人幾乎是非他莫屬的了,六年前他的臨門一腳,將陳水扁先生送上了總統寶座。很 可惜的是他支持的人並不怎麽爭氣,使得他不僅斷送了學術人的清高,也把自己推入了尷尬的窘境。更糟糕的是文化人、學術人干政的例子一開,讓這個原本清高的 圈子開始彌漫著一股惡劣的氣息。自伊始,就註定了這些人必將自食惡果,只是時間的早晚比較難說而已。《论语.颜渊》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所謂君子就是那些具有指標作用的上層社會人士,政治人、學術人、文化人都是其中的要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人來主導的,這些人的 做法深深影響著一個社會的風氣。很不幸地,當初這批干政的文化界、學術界“君子”都壓錯了寳,當初他們抱以很大期待的政權,施政的成績竟然是如此慘不忍 睹。經濟沒有進步不打緊,更糟糕的是意識形態的濫用、無謂的政爭所造成的政治空轉。幾年的施政説穿了就是「内耗」而已,更加令人痛心的是,社會不同群體的 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社會上的人們把爭執的焦點放在無謂的意識形態之上,人們不再關心實質的問題,社會輿論風氣之敗壞,可見一斑。近期學術界「倒扁」 的動作,無非是這些人自食惡果以後收拾殘局的表現,睜眼説瞎話的政客讓這些心中還存在一些基本良知的人看不下去了,才會憤而起來「登高一呼」,其實也有一 點推翻自己過去錯誤的立場來達到自我救贖的意味。其實這些人之所以不同於政治人,能夠「推翻自己」,一方面也因爲他們在政治方面沒有太大的利害關係,可以 輕易地抽身。
孫 文學說中提到:「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嗚呼!看到這一句,深感這幾年政治風氣的敗壞,也使得人心漸行萎 靡。一個國家在建國時期就決定了它的施政基調,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多了霸氣、少了文化;陳水扁治下的臺灣,唉,不用我多說,總歸就是脫離不了「黨外運動」的 思維和「街頭運動」的作風。還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内容是說宋代所達到的財政收入,在其後的幾個朝代都沒辦法超越,但是宋代的國土資源也是最少的。在文 化、科學上,宋朝的成就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我就覺得這跟趙匡胤當初建立宋朝的「文人政府」基調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趙匡胤本身的立意並不一定是真正基於 對文化、經濟的重視。
稍微感到一點慶幸的是,學術界、文化界已經開始有反思的動作了。只願,這一切都還不會太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