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I’m from Taiwan — 淺談台灣華人在國際場合上的自稱

前兩天,筆者的一個在中國大陸長途旅行的友人, 拿「台胞證」給旅館的人員登記,結果旅館的人可能沒登記過這種東西,一時不知所措,然後又犯了國族不分的毛病,問他說:「有沒有身份證」。他老兄竟然跟他 回答道:「我又不是中國人,哪來中國的身份證。」善哉,在雲南這麽說可能還不會怎樣,在別的地方就難説了。其實這也難怪,在那邊待久了、了解也多了,看到 那麽多令人痛心的現象,難免會有此深惡痛絕的心理,進而漸漸地不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是話説回來,在人家的地面上還是不宜太造次,大家都知道對岸不 缺的是國族情節很重的人,如果惹得人家迂性獃氣發了,彼此都不太好看。
話 説自從近年「台灣主體意識」在這個島國逐漸成爲主流意識以後,國人在各方面的思維角度漸漸摒棄了過去所慣用的中國流亡政府的角度,取而代之的是比較符合現 狀的本土觀點,這是自從荷蘭人開台以來的一個創舉,不可謂不是斯土斯民的大幸!不過礙於一些無奈的現狀,在表面上還是得與現實形勢作一些妥協。今天姑且不 論別的,單就台灣華人在國際場合上的自稱做個討論主題。
衆 所周知,在這個東亞海島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是從對岸的中國大陸移民過來的漢民族後裔,就種族的觀點來區分也是屬於漢民族的分支,其中還分爲閩南、客 家兩大組群,此外還有1949年以後逃難式的移民過來的、大部分是漢民族的「外省人」,以及相形之下比較少數的「原住民」。嚴格說來,這些民族都是來自中 國大陸的移民的後裔,只是到的時間的先後差異罷了。就這個島上的最大族群—閩南人來説,以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移民來台的佔大多數,至於客家人移民來台的 時間基本上與閩南人相去不遠。換個方式來看,閩南人、客家人來台已經大約有十代,至於外省人至今也有三代了。由於政治上的因素,幾乎有半個世紀的時間跟中 國本土完全隔離開來。而對於閩南人來說,還要加上前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歲月,這樣加起來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時間。一百年對於近代史來説已經是相當漫長的了, 經過這麽長的時間很難避免的是會跟中國本土有很大的差異,甚至進而在這片土地上發展出一些特有的文化現象,「眷村文化」就是個例子。因而,除了第一代移 民,和直接接受第一代移民耳瀆目染式的教育的第二代移民以外,經過了長時間的「在地化」的過程,他們對於中國本土的概念也跟本省人一樣,已經是既遙遠又陌 生的了。在這個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年代,想了解對岸的途徑多得是,而更多的了解,則會讓人更了解雙方巨大的差異性。
筆 者打自在上海留學的那段日子以後,深深地感觸到當今的中國已非我們幼年時教科書上讀到的「禮儀之邦」,漢族也不再是個「溫和敦厚」的民族了。這跟中共建政 以後的政策有關,因爲以儒家爲主的教育理念完全被摒棄,思想方面只著重洗腦式的愛國教育,而不重視根本的道德教育的結果,非但使得老百姓不能真正愛國,更 嚴重的是造成禮﹑義﹑廉﹑恥蕩然無存的社會風氣。昨天突發奇想地問了一位中國大陸的友人說他們小時候學校有沒有教「四維八德」,答案讓我非常震驚,他反問 道:「這是什麽?」後來才談到他們以前也沒什麽道德教育的課程,頂多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而這幾個東西還是以愛國教育為主要。道德教育的空洞化造 成了很嚴重的後果,「中國人」變得現實、短視近利,其弊害據我估算,少說也要三五代人的道德重整才能夠恢復過來。於是乎造成所謂的「中國人」已然跟我們 「台灣華人」在民族性的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加以現今中國大陸的「中國人」由於中共的教育的關係,已然是黨、國不分,國、族不分,與之交流勢必不要造成彼 此的誤會才好。可以擧的例子很多,比如:不知道軍隊應該是要為國服務而不是為黨服務、譏笑新加坡人為「假中國人」等等。由於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中 國人」這三個字的定義原本是就種族、文化方面來説的。準確一點來説,應該表達為「中華民族的人」。但是中國大陸人口衆多,幾乎每一個都誤認「中國人」是政 治上的定義,壓倒性的錯誤認知造成劣幣逐良幣的後果,因此「中國人」的定義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的政治性意涵。因此如果一個台灣人跟中國大陸的人說 「我也是中國人」,你說的是「中華民族」,而他們想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雞同鴨講,不倫不類。而且現今中國大陸的人,由於種種因素,在國外時常遭到特 殊對待,因此與之作區分在現實上也是相當必要的。
而 今本土意識擡頭,國人更想要與對岸的「中國大陸人」有所區分,但是常常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如果不自稱「中國人」,又該換一個什麽樣的稱謂呢。最慘的就是 被外國人,尤其是被對岸的人問到,心中想與他們作區分,卻又不想觸碰對方的國族情節,結果就支支吾吾,好像連人都不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筆者開篇所 提到的那位友人了。因此,還是要想一個不失台灣主權獨立性,而且還能為其他外國人所接受的稱謂,方能不陷入尷尬的境地。
其 實筆者的答案應該已經昭然若揭了,從本文的主題以及前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來。我考慮的因素如下:其一,不失去客觀的事實原則;其二,要與中國大陸的人作區 分;其三,要表達出中華民國臺灣身為東亞獨立國家的主權獨立性;其四,能為各國人士接受。我拿了國情與我們最接近的新加坡人和其他地區的海外華人作為參 考,經過一番思考,,還是覺得以「華人」來自稱比較合適,英文的話就可以說成是「Chinese from Taiwan」。口語表達的話可以有幾種方式,當其他地區的華人,尤其是對岸的華人問你是不是中國人時,我們可以回答:「我是從台灣來的」,不直接回答是 否是「中國人」;也可以説是「台灣華人」,跟尤其是不要使用「我們中國人…」這種句型,最好是用「我們兩邊…」,再不然就是「我們華人…」。英文的話就用 「I’m from Taiwan」、「I’m a Taiwanese」、「I’m a Chinese from Taiwan」等句式,視情形隨機應變。
其實今天會這麽麻煩,也是歷史因素使然,如果當初比照朝鮮半島的模式,明確地分國分治,就不會有這種尷尬。然而事實已造成,就要作適當的權變,望國人要對此有所認知,才能真正地讓台灣走出國際社會,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