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初窺印度 - 寫在北印、中印之旅歸來的第一個週末

一如以往的冬季下午時分,陣陣輕拂的微風、懶散 無力的陽光,使得人的身體與思緒都不由自主地慵懶起來。懶得活動、懶得動腦,睡覺也好、發呆也好,抑或是來杯淡淡的清茶也不錯。一切動作都是和緩的,這個 下午幾乎沒有主題可言,瑣碎的事情隨手做兩下,旋即放下手去做另一件不相干、但也是瑣碎的雜務。慵懶,是這個冬日下午的基調。

慵懶的思緒慢慢地飄到了那個色彩鮮明的國度,半個月的短暫流浪時光,有著太多可以當作話題的片段,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交織成了一幅色調強烈的異國風情畫 面。印度-這個幅員遼闊且人口衆多的國家,在我這個只擁有一點初步印象的旅人看來,是讓人印象深刻卻又難以一言蔽之的。這次旅行我原先就把它定調為對印度 這個國家的「探路之旅」,當初去的動機最主要是想看一看這個人稱「金磚四國」之一的古老且略顯神秘的國度,到底是什麽樣的風貌,那裡有著什麽樣的人,蘊藏 著什麽樣的發展契機。其次是對於印度古老宗教美術的仰慕,以一種近似朝聖的心態去觀摩、去瞻仰。再次是好奇心的驅使,在一面倒的惡性評價下,我倒是想測試 一下在中國大陸期間習得的一些處世技巧究竟能不能這個國度適用。

最早對印度的印象應該是來自於大學時代畢業旅行時,一個馬來西亞當地導遊的描述。在那位導遊的口中,印度被說成是一個煉獄般的國度,連乾淨的水都沒有的地 方。我在想這個觀念灌輸多少影響了我對這個國度的看法,一直都不是非常喜歡,甚至是有點排斥的。加以許多所謂的“資深自助旅行者”的評價幾乎一面倒,一副 要把印度說成「背包客終極挑戰」的態勢。當初看了那些評價就覺得有許多漏洞,而且有明顯的誇張化的趨勢。及至自己親身走一趟,方知道那些評價的偏頗性和誇 張性,開始懷疑那些人的心態和用意。

就我有限時間的有限觀察看來,印度的狀況會因爲不同地域、不同場合而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可能還會是天壤之別的差異。這點跟我們較爲熟知的中國是很類似的,一 樣是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東南西北各地的風土民情差異極大。再加上印度被殖民的時間極長,印度的歷史以雅利安人的殖民開始,此後的 整部歷史幾乎是部殖民史,因此多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都是超乎想象的複雜,時至今日成爲印度發展觀光的一大本錢。印度旅遊的賣點就景點本身而言不外乎三樣東 西-城堡、寺廟、墳墓,精湛的建築技術結合高超的美術造詣,令遊人再三地品味和讚嘆。但實際上使得這個國家讓人覺得「多彩」的主要還是印度的「人」。例如 大大小小的市集上面販售的在色彩、造型上都相當講究的物品,令人深深感受印度人從古以來就特別具有的美術天分。又例如充滿節奏韻律感的印度歌舞,在傳統舞 蹈和現代電影中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種種因素的交融,營造出的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多彩而又活潑的環境氛圍。我想,這就是印度的魅力之所在吧。

但是不可諱言的是,在這樣一個隨處可見外國觀光客的旅遊大國,的確有一種非常惡劣的氣氛存在。以個人在北印的旅遊經驗,耍賴的、想騙的、想搶的,在任何時 刻、任何地點,就算是在街上走路、坐車,都有可能會出現在你身邊。尤其像我這樣一個看起來比較好欺負的單獨旅行者,更是那些人眼中的「好獵物」。我想,或 許真有許多膽小的遊客吃這一套吧,助長了這種惡劣的行徑。不過個人在去印度旅遊之前,就已經抱定了一種等同於在中國大陸旅行的心態,用適當的方法去應付適 當的人-該不理時不理、該裝傻時裝傻、該吵架時吵架,結果證明還是能夠應付自如的。我認爲他們那種近似家家酒式的伎倆,多半是臨時起意,唬唬沒膽的遊客, 賺賺外快罷了。只不過每天要應付那麽多想佔便宜的人,久了真的感覺有點疲於應付,到最後真想找根棍子來見一個打一個。就我走過的北印景點而言,只有 Orchha這個新興旅遊城市比較好,其他比較傳統的景點,幾乎都籠罩著一股非常惡劣的旅遊風氣。如此大範圍的惡質旅遊地區,我想也是很少見的。或許觀光 帶給他們太可觀的利益,而且政府並未能有效導正、遏止這種情形所致。

但是在其他非主要觀光景點的地方,和中印度的許多城市,狀況就有天壤之別了。很難想象相隔十幾二十分鐘車程的兩個城市會有這麽大的差別,仿佛是不同的國度。 在一些地方我甚至看到了在川西藏族地區旅行時才看得到的眼神,是一種無邪又無爭的光芒。因此我得到了一個小小的結論,凡是跟旅遊利益搭不邊的印度人,基本 上都是純樸善良的居多。回頭想想當初看到的那些片面而略顯誇張的評價,我猜測有幾種可能性。其一是因爲臺灣遊客多半走的是北印的某些特定景點,接觸的也多 是那些專門在應付觀光客的車夫、小販和旅遊相關的人員,而這些人是造成惡劣觀光風氣的主要推手。如果少坐一點私營的交通工具,跟當地人擠擠公車,有空的話 走出觀光客密集的地方,多去周邊地區晃晃,感受真正的當地氣氛,相信會有很不一樣的評價的。

同屬「金磚四國」的中國大陸,由於在文化上跟我們有比較多的相似之處,相對而言比較熟悉一些,而且與印度又同屬一個發展層次,因此不由得讓人將這兩個國家互 相比較。就這次探路行程的所見所聞,除了地理位置、氣候等客觀環境差異之外,在人文上有幾點差異令我特別注意。在民族性方面,印度人較爲溫和、慵懶。在印 度十幾天時間,幾乎沒有看到當地人互相爭執,人們的表情也溫和,至少還看不到那種凝重、死板的「共產黨臉」。此外,可能是因爲宗教信仰的關係,人們在心裡 面總是保留著一點良知,因此在印度旅行不用太擔心生命受到損害。至於印度人的慵懶,從景區每週輪休的做法就可見一斑,這種做法在華人地區是不可能有的。而 且據我觀察,他們並不急於發展,與華人的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差異,對比之下有點消極的感覺。相較於中國人,印度人性格比較直接,並不狡詐,做人也不至於太圓 滑、虛僞,只是喜歡耍賴的程度比中國人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不懂裝懂的毛病在印度應該也是有點普遍的,所以在印度問事情難免要多問兩次。總體而言,印 度人還算是好相處、應付的,這一群溫和、善良而又聰明的人們,的確有可能在新世紀裡綻露頭角的。

這趟旅途中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小細節,一時也想不到、說不完。如果你問我對印度的整體感覺,我只能說:有好也有壞,談不上很喜歡,但也不討厭。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有機會的話難免要再多去幾次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