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流浪貴族」到「探險家」的蛻變 - 從旅行的角度來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2/3)

一趟旅行的收穫的豐富與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參與者的觀察、感受能力。能把平凡的行程寫得餘韻無窮,並不是那麽容易的。在切·格瓦拉筆下的卡魯爾湖區環湖之旅中,那一幕幕湖畔獵野鴨、湖邊登雪山和月夜歸途等場景,就像紀錄片一樣地在讀者的腦海裡閃動,讓讀的人仿佛跟著去了一趟,並且跟著作者一起興致高昂地踏著月光歸來。簡短而又動人心魄的片段也是不少的,比如海港城市法耳巴拉索的那段文字寫生,簡短而又富於形象和色彩,三言兩語間讓觀者不自覺地在腦海裡閃過了一幕色彩斑斕的影像;也有融入濃厚的作者主觀情感的描述,丘吉卡瑪塔礦場在格瓦拉筆下就完全是一個可怖的人間版地獄場景,由大自然地貌的殘缺逐步帶出人世間為求溫飽的無奈;兩人騎車衝撞牛群的那一幕,更像是一段電影特寫,轉瞬間的形象深刻地映在讀者的腦海中。

格瓦拉對於各地民情的觀察也是相當細膩的,從他筆下好客到讓人站都站不起來的智利人,到飽受壓迫的印第安人、黑人等少數民族,以至於另一個世界的密使似的北美觀光客,南美洲的「南北差異」昭然若揭。「地震之主」出巡的那一段記錄,膚色黝黑的耶穌肖像;身穿兩種不同服飾、儼然成爲新舊兩個族群印第安人;身穿運動衫、手持相機的北美白人,是秘魯其地作爲文化的衝擊和交融點的一個縮影。或許,這也暗示著整個「泛拉美地區」的現狀。一些有趣的風俗也引起了格瓦拉的注意,比如印第安人過山頂時對著石堆吐古柯葉渣的習俗。此外,格瓦拉他們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也可以窺見到一些外國人對「裴隆之地」斯土斯民的印象,就像把別人當作鏡子來看清楚自己,這也是旅行過程中相當有趣的一環。

除了優美的景色、有趣的奇風異俗以外,旅行還有一個相對之下更加可遇不可求的重點,那就是在旅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甚至是感動所激發的思考。一個人永遠無法預期自己在行走的過程中,能夠在什麽地方、什麽時間觸發什麽樣的感受,進而激起什麽樣的思考。這種心靈的觸動可能是因爲在旅行過程中遇到某些事、見到某些人而產生的,也有可能是不知不覺油然而生的一種靈感。有一次格瓦拉嘗試治療一個患氣喘病的智利老婦,從這個又窮又病的老婦人和她冷漠的家人身上,格瓦拉感受到身為一個醫生所能做的事情的局限性,進而透視到在這些可憐人背後的整個社會制度的不公平。在巴圭達諾小鎮的那個夜晚,那對遭受迫害的共產黨夫妻,讓格瓦拉感受到這個沙漠小鎮之夜的寒冷。而這個被作者稱之爲「記憶中僅見」的寒冷,絕不單是乾冷的沙漠晚風所帶來的,他不能夠理解採用高壓手段來對付一群但求溫飽的人的合理性。在格瓦拉這趟旅行的所見所聞裡面,有著太多引人思考的片段。也或許是這些感動的累積,滋長了他在聖帕伯羅痳瘋病人村的慶生會上的一番泛洲美主義的宏論。這種來自内心深處的感動得之不易,更不用説更進一步所激發出來的思考了,它們常常會是一趟旅行最有價值的所在。事實證明,格瓦拉的這趟不平凡的旅行,最終造就了一個不平凡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