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丁亥年歲末讀《老子》有得 之(二) — “道”的概念

在《老子》一書中的“道”是一個超越時空界限(第6章:谷神不死;第4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超越物質形象(第6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第34章: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的形而上哲學概念。“道”是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第25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一切抽象、具象的天地萬物的本源(第4章:淵兮似萬物之宗;第25章:可以為天下母),主宰著天地萬物的變化(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為這樣的一個哲學概念,它顯然高於神論哲學中的造物主、天帝,並且超乎於唯心、唯物的討論範疇。為了避免人們太過執著於“道”這個字眼,老子給出了另外一個名詞-“大( 第25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呼應了《老子》一書開宗明義就提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相等於“道“,兩個字都被老子借用來為上述那個超乎一切的哲學概念命名(第25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老子所說的“道”有別於我們一般口語中的“道理”二字,它在道家學術中具有特定的定義。

無論是“道”或是“大”,這樣極度抽象的哲學概念是非常難以理解和體會的。所以老子在第8章中給出了這段話讓我們去揣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告訴我們最上乘的德行也就像水一樣,因爲水具有利他、不爭等美德,所以它近乎於“道”。此外,在天地間無處沒有水的存在(第34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但是它沒有佔有、主宰萬物的欲望(第34章: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雖然水看起來如此柔弱,卻是世間用以戰勝剛強的不二選擇(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上只是我對“道”的初步認知,雖然之前有仔細閲讀、揣摸過,但是這次整理的感覺還是相當紊亂。之前閲讀的心得有點遺忘了,再加上這回所參考的不同版本的資料對一些段落有不同的解釋,變得相當難以取捨,常常連原先的認知都被弄亂了。由於我對“道”的理解還太淺,帶著模糊的認知去整理這些資料,常常有陷入某種思維和迷惑的泥淖裡的感覺。除“道”了之外,《老子》裡面有很多令人暈頭轉向的名詞,比如無為和有為、明和光、嗇、智等等“無為“決不是無所作為,“有為“不是白話文的「有為青年」中的「有所作爲」;明和光是兩個不相等的哲學概念;“嗇“不是貶義的吝嗇;“智“在《老子》裡面多是貶義詞。林林總總,都是要花時間反復去閲讀、去體會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