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印巴沒有悲戀-印度旁遮普省紀行(1/2)

電影《悲戀印巴》裏面所描繪的那一段發生在印巴分裂的大時代悲劇底下的愛情故事,其中的那種政治、宗教、種族矛盾所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結,令觀者無不感覺蕩氣回腸。故事背景的所在地和電影的拍攝地-印度北部的旁遮普(Punjab)省在現實世界裏面是一個農業大省,在那裏有足以媲美泰姬陵的錫克教大本營-黃金寺。旁遮普也是印度巴基斯坦兩之間的主要門戶,越過那道國境線上的鐵柵門,就是那個屬於異國、也叫做旁遮普省的地方。印巴兩國的愛恨情仇在這裡化爲舉世無雙的「邊界慶典」,是每天傍晚在國境邊上進行的盛事

§車過旁遮普

火車在印度旁遮普省的平原裏行進了幾個小時,車窗外的景色就像反復播放的紀錄片,隨著火車行進的步調一幕幕閃動著。在好長的一段時間裏,大腦裏面的工作只是簡單地把投射在視網膜上面的影像加以詮釋:那邊是稻田、農舍,這邊是橋梁、水塘。望著這樣單調而和諧的景色,腦子裏面著實放空了好一下子,我的思緒也彷彿微風的游絲,慵懶在空中飄蕩。西沉的夕陽在天空的一角暈開了一片橘紅色,晚風吹過了稻田、越過了溝渠,吹走了旅人臉上的倦意。

眼前的這一大片平地從印度的旁遮普省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境内,自古以來就是南亞次大陸主要的穀倉之一。十月份正是秋收季節,晚風裏迎風搖曳金黃的稻穗,彷彿在向遠方的來客炫耀著這片土地的豐饒。想到先前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旅行了一個多月,不知道見過了多少鏡花水月般的風景。那種美,美得不切實際、美得有距離感、美得讓人覺得有點陌生。而今我在微黃的日光下依靠著車窗,看著窗外一幕幕平凡而又真實的農村景色,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心裏面油然而生。散落在田間的低矮而簡樸的農舍,還有農夫們牽著牛隻耕作的景象,就像是穿越了時空,從半個世紀前的臺灣農村來到了我的眼前。

車過旁遮普 - 一路上是印度少有的漂亮田野

火車抵達旁遮普省的首府-阿姆利則(Amritsar)時已經過了下午六點鐘,天色已經幾近全黑。出了車站,街道上一股自黃昏以來未曾消散的繁忙氣息迎面襲來。我的目的地是兩三公里外、城東南的錫克教黃金寺,由於事前已經得知從車站到寺區有定時往返的免費巴士,於是就跟車站裏面的警察問了一下。很可惜沒問出什麽答案,我只好背著行囊獨自在昏暗的燈火裏尋找方向。「黃金寺,到黃金寺」車站附近總是少不了這些蒼蠅似的黃包車伕,你也只能默默忍受著。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摸著黑找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只能一路向路邊的店家和行人問路,過程中還有幾個一路跟來的車伕一直在旁邊干擾,看他們的樣子,大概是想讓對方勸我搭他們的車。在亂得無可言喻的街道上,我閃過了逆向駛來的車輛、越過了川流不息的車陣,往舊城區的方向前進。

「到黃金寺,不用錢」半路上一個錫克教徒模樣的小車司機對我喊道。我打量了一下他的車子,車裏面載了好幾個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人,感覺上像是一部印度常見的拉散客的計程車。我心裏想著這個印度人不知道在玩什麽花樣,就客氣的回絕了。在印度常常會遇到這類莫名其妙的事情,爲了避免麻煩,還是不要貪這一點小便宜和一時的方便。

相較於新城區,舊城區的繁忙和熱鬧絲毫不減,只是少了窗明几淨的西式餐廳和咖啡館,多了傳統市場的喧鬧和無序。走了一個多鐘頭,終於看到一棟帶有鐘樓的巨大白色建築物矗立在一片鬧市中間。帶著一點迫不及待的心情,我徑自往最近的一個入口走去,沒想到卻被門口的守衛擋了下來,唧唧噥噥的指著我的腳像要說些什麽。「你必須先在外面把鞋子寄放了,而且你不能提著鞋子進去,這是他們的規定」旁邊一個西方遊客湊過來,攤攤手說道。

後來我才明白,所有要進入黃金寺的人都必須遵守兩個重要的規定,一是必須把腳上的鞋子寄放在寺院外圍的免費寄鞋處,二是必須戴上一頂帽子。我有點悻悻然地走到一邊,把鞋子塞到大背包裏面,頭戴著一頂遮陽帽,在門口的洗腳池洗了一下腳,走了進去。

§燦爛的黃金寺之夜
走過了昏暗的川堂,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夜空下的「黃金屋」。憑藉著高功率的白色燈光的照耀,夜空下的黃金屋頂和外牆顯得金光燦燦, 水池裏的金黃色倒影更隨著水面上的波紋躍動不已。這棟兩層樓的大理石建築物就是黃金寺的主殿,整個主殿被一個大水池所包圍,水池的四周則是一整棟白色的、帶有鐘樓的大建築物。對比之下,黑色的夜空顯得更黑,周圍的白色建築顯得更白。強烈的色彩對比讓初到訪的我在心裏由衷發出一陣驚嘆,不免趕緊抽出相機,留下這個燦爛美好的第一印象。在這樣的場景下,心裏面不禁想著,世界上擁有這麽輝煌燦爛的夜景的宗教建築,恐怕不太常見吧!

黃金寺的夜晚 - 水池裏舞動著金黃色的倒影

夜間的寺區看起來熱鬧非凡,不間斷的誦經聲被高分貝的播放著,昏暗的光線裏也還晃動著很多人影。我光著腳丫沿著水池邊大理石鋪就的地面行走,把整個寺區繞了一圈,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觀看這棟夜空下的「黃金屋」。即使是晚上,也還有三兩個錫克教徒在水池裏面洗澡,池邊的地面還留有一些濕答答的水漬。

「不好意思,你們知道在哪裏有地方可以過夜嗎?」好不容易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對西方遊客,在打聽了寺區附近可供住宿的地方以後,我往他們所指的方向走了出去。走了幾個錯的地方,終於找到那幢據説可供住宿的大樓,走了進去。「天啊…」我望著滿滿是打地鋪的人們的大樓中庭發怔。中庭的正中央是一個用來沖澡的浴室,後方是廁所,來來往往的人們弄得地面上濕答答,看得令人發愁。「你在找住的地方嗎?」一個守衛模樣的人走了過來,接著就在他的指引下轉身走進一扇門。原來西方遊客所說的宿舍就在這裡,這個宿舍在大樓入口的左手邊,門外也沒什麽標示…

好不容易能把沉重的行囊卸下來了,看了手錶已經過了八點鐘,這時才想起今天晚上的頭一件大事-吃晚餐。時間不早了,不知道這附近能找到什麽吃的。「附近有一個餐廳,是免費的」隔壁床的英國籍女室友說道。「真的嗎?太好了」真是喜出望外,不光是因爲晚餐有著落了,更主要是因爲對那個免費的晚餐感到好奇。而且據她說,在這裡的住宿也是免費的,真是太好了!

§寺院裏的免費晚餐
我還是不習慣赤腳行走的感覺,就踩著一雙拖鞋,往寺區外圍的飯堂走去。沒想到在這個寺區外圍的地方也會被守衛指著我的腳擋駕,只得又折回宿舍把拖鞋丟在床底下。我對著鄰床的英國女生彼此會意地苦笑了一下,隨即又赤著腳走了出去。寺院周圍的照明還是稍顯不足,要找到室友說的餐廳實在有點難。不過在聽到一陣宛如鐵工厰的金屬敲擊聲以後,我意會出那就是室友所說的那個提供免費餐點的餐廳的所在。我在飯堂門口張望了一下,才知道那些叮噹響的聲音是來自飯堂外圍棚架底下的一個收集、清洗餐具的區域,飯廳門口是手拿鐵餐盤、鐵碗和一支鐵湯匙的人們,每個人都顯得有點焦急,一夥人不住地往飯廳門口推擠。我看到門口有人在發送餐具,就拿了一份在手上,加入這個凌亂的等待用餐的隊伍。

由於飯廳的空間有限,用餐者必須分批進入,因此就依照一般的用餐速度,十幾二十分鐘放一批人進去。看到前面一批人帶著吃飽飯後的滿足神情漸次走出飯廳以後,我們這批人也被放了進去。衆人匆匆忙忙的湧進了飯廳,只見飯廳裏面沒有餐桌和座椅,只有一排排的長形地毯鋪在地面上。我看著周遭的人們都是神色慌張的跑進來,然後隨即往地毯上的一個空位坐定,心裏想著眼前的景象實在是跟一群乞丐搶飯吃差不了多少。每個人坐下來以後都把餐盤放在地上。等到一夥人差不多都坐定以後,開始有幾個人穿梭在這個吃飯隊伍中發送食物。今晚的食物很簡單,有稀飯、鹹綠豆湯、優格和一種叫做chapati的印度薄餅。除了chapati以外,所有食物都被裝在手提的大水桶裏面,再用大湯匙舀出來、倒進每個人放在地上的餐盤和碗裏面。看著正在上演的這一幕和滿堂坐在地上吃飯的人們,頓時不覺莞爾,感覺自己就像身在難民營裏一樣。

用餐中的人們 - 大家都席地而坐

不過,跟印度的其他寺廟比起來,能夠提供這樣的餐點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再加上免費的宿舍,和定時往返於車站和寺區之間的免費巴士,在這個什麽都不完備的貧窮國家裏能有這些個措施,實在是難能可貴。想到這些,初來乍到的我對錫克教留下了一個好的印象。用完餐以後,我走到飯廳外面歸還了餐具,站著看了一下餐具的清洗作業。看著成堆的餐具被分類放在大鐵籃裏面,而後推到水槽邊、倒進水槽裏面清洗。上百個人在同一個時間裏一起作業,光看這個清洗作業的規模就有點驚人了。

「可以幫我們照相嗎?」一個中年錫客男人看到我這個外國人,就示意要我幫他們拍照。拍完照後,他們一家子大大小小七八個人看著顯示在相機螢幕上的相片,就心滿意足的向我道謝。我發現走到哪裏都會遇到不少主動要求拍照的印度人,他們為的只是讓自己的形象出現在別人的相機裏面,就算拿不到照片也無所謂。不過如果是在一些熱門景點就很難説了,常常都是等你高高興興的拍完了照,他接著伸出一隻手來,說道:「十盧比」。

來朝聖的錫克家庭

吃完飯以後我又走進寺院裏面繞了一圈,這個時間已經有許多朝聖者在水池旁邊的建築物的走廊上打地鋪睡覺,昏暗的燈光下橫躺著一堆人,整個畫面的氣氛有點詭異回到住宿的那幢大樓,看見走廊和中庭都是打地鋪的人。很多看起來都像是一家子,男女老少好幾個人、甚至是祖宗三代一起來朝聖。有一些錫克男人在睡覺的時候把頭巾像帽子一樣卸了下來,露出一頭的長髮。

§黃金寺早晨

一大早我就被浴室裏面傳來的盥洗聲喚醒,原來是隔壁床的幾個室友要趕車到下一個目的地。看看時間不到六點鐘,就決定趁日出之前去看看日出時分的黃金寺。清晨的寺區比晚上更熱鬧,可以看見成群結隊的人在微亮的天光下繞行著寺區、從事各種宗教活動,有的人膜拜、有的人吟唱,此起彼落的人聲不絕於耳,真是熱鬧非凡。

早晨的太陽在灰白色的天空裏冉冉升起,陽光從寺廟前門方向的左前方照進來,照在黃金寺主殿鋪著黃金的外牆和屋頂上。屋頂上的大型錫克式的洋蔥形屋頂和四個角落上的涼亭狀建築在白天的光線下特別顯眼(錫克式的屋頂和伊斯蘭式的屋頂在外形上很類似,大致上都是呈洋蔥形狀,只是錫克式屋頂的裝飾比較繁複一些,比如在頂端加一根尖柱、在旁邊多幾個小的洋蔥形裝飾等等)。主殿外牆的下半部露出一段遠遠看有一些紋飾的大理石牆面。在陽光下,金黃與潔白的搭配並不會突兀,反倒減少了單一顔色的單調感,襯托出黃金的美麗。主殿後方和四周的其他建築物都是以白色爲主、金黃色爲輔,為這個「主角」起到一種襯托的作用。

黃金寺的早晨 - 金黃日光下的黃金屋

早上有不少人在主殿周圍的大水池裏沐浴,一眼望去都是男性。水池邊有一些末端帶一個鐵環的鐵鏈,沐浴的人可以拉著鐵環下水沐浴,一方面方便了不諳水性的人們,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打滑。人們全身脫得只剩一件短褲,在水裏面時而擦拭身體,時而把頭沉到水裏。池畔有人作祈禱或是沉思狀的面對著主殿靜坐,專注的神情散暗示著他們對信仰的執著。錫克教徒在穿著上最明顯的特點是男人頭上用來包長髮的頭巾,頭髮相對較少的少年和孩童就把頭髮收成一個在頭頂前半部的小圓球。錫克教徒一生不剪頭髮,甚至連他們的姓裏面都要帶著「錫克」這個字眼。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電影《悲戀印巴》裏面的男主角爲了愛妻而不惜放下信仰、剪髮改當回教徒的情節,是何等的悲壯。錫克教的信仰有著明顯的地區性,不知道是不是因爲旁遮普省人的雅利安民族血統的關係,錫克人在外表上一般都比較高大威猛。頂著頭巾、滿臉大鬍子,明顯的外表特徵加上教徒在國内、國外許多行業裏的傑出表現,使得人口比例不多的錫克人成了外國人眼中一個標準的印度人形象。

面對心目中的聖地,每個人有自己的朝聖方式

寺區這一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手持長矛、腰佩彎刀的錫克人,他們就是寺區的守衛。他們之中,有的在門口或是主要的通道上站崗,有的則在水池邊遊走。或許是因爲身負保衛聖地的神聖使命的關係,他們的臉上總帶著幾分驕傲的神色,在人群裏面顯得雄赳赳的。除了保衛寺區以外,他們也負責維持寺區的秩序,對一些初來乍到、不懂規矩的外國遊人,他們也會不客氣地糾正的。

黃金寺的守衛 - 他們的臉上總帶著幾分驕傲

主殿的後方橫跨著一座長約一百公尺的橋,人們必須依序排隊走過這座橋,而後才能到達水池中間的主殿。從昨天晚上以來,橋上似乎總是擠滿人,真是有點不可思議我跟著大家一起買了門票,手上拿著一個乾樹葉做成的、裏面裝的是米麩一類有點油膩的東西的小碗,加入參觀的行列。排隊的過程就是嚴重的推擠而已,推得手中的小碗快拿不住,還有一些婦女直接跨過欄杆、拼命往前面插隊雖然看不過,但還是不太好意思開口駡人橋的兩側每隔十公尺左右就有一個黃金宮燈,橋上覆蓋著遮雨棚,棚架上面掛的電扇不停轉著,沖散這個過度擁擠的隊伍的熱度。管理員們拿著長竹竿在通道上攔人,一次放幾十個人過去,免得有人拼命往前衝

排隊等待進入黃金寺主殿的人潮

短短一百多公尺的距離,在超過一小時的「奮戰」之後終於走完了。進入主殿以前,我跟著衆人把手上的小碗遞給工作人員,讓他們把其中的東西撥去一半,收集到大盆子裏。我猜這算是一種供奉儀式,因爲排隊途中並沒有看到有人拿碗裏的東西來吃。近看主殿的外牆,下半部是跟泰姬陵相似的大理石雕塑,大部分是花鳥之類的圖案;上半部則鋪著厚厚的、黃金打造的板子,上面的浮雕同樣大多是花鳥之類的花紋。

進去以後,眼前的景象只有「富麗堂皇」四個字能夠形容。房子中間有一個四周圍著欄杆的中庭,裏面散坐著好幾個人,有蓄著白色長鬚、手持拂塵的長者,有唱誦經文的人,還有跟著伴奏的人(我現在才知道寺區的誦經聲是從這裡傳出來的),地面上散佈著花朵和人們捐獻的硬幣、紙鈔。四周的牆壁主要是金色系和紅色系的紋飾,挑高兩層樓的天花板上垂吊著一個水母狀水晶燈。整個的感覺就好像天庭裏面的仙班出現在眼前,有點讓人頭暈目眩。

走上二樓,所有的牆壁和天花板都佈滿令人眼花繚亂的裝飾,而一些比較精美的部分還特別覆蓋玻璃加以保護。有許多人坐在靠中庭的欄杆邊旁邊俯瞰樓下,一邊聆聽悠揚的誦經聲。二樓還有一個用來擺放錫克教「聖經」的小房間,這部「聖經」看起來是放在一張矮桌子上,上面覆蓋著一塊粉紅色的、有著漂亮花紋的布。我在樓上張望了一下四周的景色以後,就走下樓到主殿的正前方。很多人在這裡掬取湖裏面深綠色的「聖水」來喝,同時間還有人在幾公尺外的對岸沐浴

黃金寺主殿裏的水母形吊燈


黃金寺主殿裏的裝飾

我在寺區晃了一個上午,至此整個黃金寺已經參觀得差不多了。就一個宗教聖地而言,如同前面所說,黃金寺有著許多優於印度其他寺廟的好處。而就一個觀光景點而言,個人對它的綜合評價甚至超過印度最著名的泰姬陵。泰姬陵可能在建築藝術方面比較佔優勢,但是黃金寺作爲一個宗教聖地所展現出來的「活力」則是泰姬陵遠遠比不上的。相較之下,泰姬陵只能供人「憑吊」,而黃金寺則是活生生的、可以親近的、富有文化氣息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