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功成,身退,天之道-話說范蠡(1/5)

§前言
范蠡是我最景仰的歷史人物之一。如同《史記》中所說:「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一生中三次遷徙,從一個復國的謀臣到富甲一方的實業家,無論身為什麽樣的角色,他都能在那個角色中創造不凡的成就。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范蠡的一生中,無論是窘迫或聞達,他始終都不改其志,保持一貫高潔的品行。在越王勾踐兵敗而被迫出國為奴時,范蠡推薦自己要與主公共赴三年的苦難;在卑賤困苦的奴僕生涯中,他面對吳王夫差的利誘而不爲所動;在幫助勾踐復國以後,他不像大多數人等著坐享辛苦得來的高官厚祿,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功成身退;在齊國經商致富、並且被重用為宰相的時候,卻發出「久受尊名,不祥」的感嘆,三年以後就急流勇退,而後散盡家財、回饋地方。

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的年代,相對於那些為數甚多的、為自身利益汲汲營營奔走於各國之間的縱橫家之流,范蠡的人格操守可謂獨樹一格,也無怪乎他會成爲後世的平民百姓眼中的「商聖」。

綜觀范蠡的一生,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范蠡在榮華富貴的當下,總能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來審時度勢,看清楚浮華的表象背後所隱藏的危機,而及早跳脫險境,趨吉避兇。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懂得、而且還能捨得去放棄那些虛妄不實、不能長久保持的小利,以保全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性命,而終致能在不同人生階段中不斷創造新的人生高峰。《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是道家人物的理想人格。我想,用這句話來概括范蠡的一生,應該也不失其準確性。

然而,范蠡的高明之處並不是在於功成以後的「引退」。事實上,他是「以退爲進」。范蠡退出越國的官場以後,舉家遷徙到齊國的海邊經營墾荒事業,成爲造福社會的實業家。從齊國罷相以後,轉而來到「陶」這個位於「天下之中」的地方經商,抱持薄利多銷(「逐什一之利」《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經營理念使得貨暢其流、造福百姓,而終至於致富。此外,在政界、商界之間遊走的范蠡,無論是入世、出世都是該來時來、該走時走,來去自如的精神頗有《莊子•齊物論》中「物我合一」的那種瀟灑。嗟哉,范蠡也者,豈非古今道家第一人也歟?

我還記得幾年前那個在梅裡雪山腳下的夜晚。當我仰望著深不可測的天空和漫天近得幾乎就在眼前的星星時,心裡面油然而生的卻是一種近乎超脫時空的錯覺。應該有人還記得,當我們一邊看星星的時候,一邊所談論的古人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