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重讀了一遍《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我從三年前初讀到現在總共讀了四遍,這回才總算是概括地了解了整部經的架構和宗旨。
之所以花這麼長的時間才得到一個系統性的了解,主要是由於佛學典籍本身名詞繁多、觀念體系龐雜的特性,並無法以少數一兩本典籍來一窺其全貌。再加上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參究道家典籍上,所以進展相對地緩慢許多。在經過這幾年的積累,對佛教的觀念體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後,才比較不會被那些專有名詞搞得暈頭轉向,而能夠去系統性地理解。
佛教的最終目的是精神上的解脫,也就是擺脫煩惱而使得內心清淨。其典籍之多可謂汗牛充棟,但都是為大致相同的目的而提出各種方法、途徑。《金剛經》的目的是「無分別心」,其概念是去除對「自我」這個概念的執著就可以免於無謂的煩惱而得到「清淨心」,這可以類比於《老子》所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金剛經》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份,分別以佛的大弟子「須菩提」所提出的同一個問題開頭,藉以從兩個不同的層次來對想要修習佛法的人們解說如何發心修持佛法。前者先點出必須以「不住於相」為前提來發心-也就是必須先去除「分別心」,並提出「不住相布施」這個方法-也就是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闡述方式偏重於外在層次;後者則進一步強調以堅定的「不住於相」的想法來發心,並進一步地從「法」的層次來闡述「不住於相」。然而在講「不住於法」的同時,《金剛經》也屏除了「斷滅相」-也就是否定諸法的「虛無主義」式的思維。
《金剛經》所提出的修持手段,是先從外部的「不住相布施」做起,再透過持守戒律、閱讀經典的方式逐漸在內心萌生真正的信仰,以此累積福德。而後再進一步領受、實踐佛法,以至於進行「法布施」-也就是宣揚經義,進而成就自身的功德。而除了修「福德」以外,《金剛經》還以擁有無量福德、卻因為缺乏智慧而不能成佛的「轉輪聖王」為例來點出修「智慧」的重要性。
「福德」與「智慧」兩者並行的「福慧雙修」就是所謂的「菩薩道」 ,是特別適合於不離塵世而生活的社會大眾修學的一種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